文丨春辞
既要抓好内容,也要认真的、用适合国内的情况的商业手段运营自己,中国动画理应如此。
5月15日,武汉艺画开天出品的动画《灵笼Incaration》特别篇播出,不令人意外,高质量的制作和足够诚意的大坑让无数从19年7月就追番追到现在的观众们,狠狠的爽上了一把的同时也将其热度推到了顶峰。
图源B站番剧@灵笼
在B站、知乎还有微博的讨论区都在疯狂的讨论下一季会讲什么,未来的故事发展会是怎么样的,现在已知的各种情报和设定。
从眼下的观众反馈来看,《灵笼》已经成功了。
但《灵笼》的爆火并不只是一部动画的成功本身这么简单的事情,有的动画作品靠原作的高人气,有的作品靠宣发的磅礴。而论到综合性上,《灵笼》爆火的背后才代表着中国动画工业化模式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出路。
内容主导的工业化IP时代
对于国内的动画观众来说,《灵笼》是与众不同的。
日式二维动画(手绘为主的),美式动画,还有现在国内盛行的3D动画,都各有差别。我们此前在文章《“做动画死路一条”和平均月薪1w5,哪个才是中国动画的真相》里报道过中国动画行业的部分现状,在此处不过多叙述。
图源B站情报姬
基于成本和行业现状,3D动画的前景整体要更优于传统二维动画,但是,像《灵笼》这种制作规模的3D动画一集(25-30分钟)的成本也一般在200万元到300万元左右。
或许会有人喜欢像是《雾山五行》那样精细又富有鲜明创作者个人色彩的作品,但市场的选择是工业化水平更高的作品,根本原因在于观众和市场的连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双向关系。
国内的动画观众,绝大多数人都身兼“游戏玩家”和“互联网深度用户”这些身份,这些身份与“流量”这个词是些许相抵触的。他们厌倦互联网公司铺天盖地的买流量,过度宣发,更喜欢更纯粹的观影体验。
游戏公司动辄40%、50%的推广费占游戏收入比例
与之相对的是,互联网公司最喜欢的概念则和观众们完全相反,他们喜欢“IP”,喜欢搞“孵化IP”,动不动就将某样产品或概念称之为“XXX的迪士尼”,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资本下水或割韭菜,快闪快出。
虽然大多数动画观众是不喜欢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行为,但互联网公司们的噱头还是搞的没有问题,因为迪士尼起家本质就是通过内容的沉淀。在网络时代,包括艺画开天在内的所有的内容供应方,几乎都无法逃避互联网公司这个属性。
图源微信@三声
因为如果没有IP,就意味着动画只是动画本身,缺少连接上下游产业的能力,从而毫无变现能力,然后走恶性循环,最后走向消亡。
观众越来越厌恶资本的快闪快出,讨厌IP这个概念的同时,越来越期待真正贴合观众需求的内容。怎么在这种环境里打造出一个能够连接起观众和产业链的IP,是每个动画公司都不得不头疼的问题。
或许艺画开天也头疼过这个问题,《灵笼》的更新间隔实在太长了,中间他们也尝试过日本动画常用的周更、半月更,都效果不佳,但好在观众们对于好内容的容忍度是非常足的。
只要内容够好,结合适当的商业运营,就能成为一个观众们喜欢的好IP。
中国动画工业化了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都在经历风吹雨打,文革结束之后国家不再倾泻资源,中国动画行业野蛮生长,而在2000年左右,国家宣布补贴,随即大量为了骗补贴的低劣动画出现,国家为了整治这种现状,而后宣布关闭补贴,大量“动画公司”离场,只剩下残破的动画业界。
中国的动画行业,可以说是实现了烂片的工业化,而在完整的产能方面,只能说是长期处在小作坊水平,或者说半工业化。
不是说小作坊不好,小作坊有很强的个例比如吉卜力,比如《雾山五行》的六道无渔
如果一个产业实现了工业化,那么至少在作品的产能上是非常稳定的。
以国内的偶像剧为例,时下流行所谓的“甜宠剧”等元素的剧集早就可以流水线生产,又或者国内的“抽卡养成元素手游”,在玩家圈子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语用于称呼这类手游,“换皮”。
但中国动画仍然呈现出一副各玩各的景象,产能参差不齐,高度依赖于创作者的手工和脑力,动画创作系统离开了部分重要角色之后立刻效率降低。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zonghexinwen/2021/052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