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高适曾有诗云:“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城墙是一个朝代留存的最显著证据之一,每当登临故城城墙遗址,无尽的感怀与叹息便会涌上心头。曾经在首都北京也有着一段雄伟的古城墙,它屹立了700余年,见证了王朝覆灭和风雨飘摇,最终却只剩下了如今的断瓦残垣。
北京古城区始创于元代,一直到明代才真正修建完成,它高约8米,材质为板筑的夯土墙。蒙元时期忽必烈迁都燕京,并开始修筑皇城和城墙,而直到明朝洪武元年,城墙为了防守而?重新修筑,由此才真正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这座城墙竖立起来之后,就肩负其了守卫都城之职,在风雨中坚固地值守了百余年。在建国之后,古城墙的价值已经从防御渐渐转为了历史文化,作为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北京城墙是否拆除也一直是国家高层们当时始终争论的一个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城墙的防御作用已经几近消失,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拆除城墙之声于是渐渐高涨起来。中国的目的是将北京建设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古城墙的存在势必会对工业发展造成阻碍,如此看来拆除城墙似乎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当时对拆除城墙反对最强烈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都是出色的建筑师,懂得历史文化古迹的重要性,所以坚决抗议拆除城墙。梁思成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于文物建筑的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为此梁思成和陈占祥呕心沥血,构思出了一个“梁陈方案”,希望能够保留古城墙,将其改造为花园绿地,同时将北京分割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是历史文化的博物院,而新城区就是高新的工业园。
可想而知,这个方案并没有被采纳,上世纪50年代时,拆除城墙的工作就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曾经巍峨耸立的高墙被摧毁,也代表着珍贵的古建筑文化被一点点毁坏。梁思成曾经这样构想过:“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唯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可如今构想已成空谈。
在城墙拆除完毕后,梁思成表示50年后,历史会证明他是正确的。事实上他的确说对了,自从迈入21世纪,北京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整治环境以及保护遗迹,当初轰轰烈烈拆除了城墙,如今却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和修复它。尽管如此,城墙还是无法再恢复从前壮阔的模样。
如今的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上感受古城墙的雄伟壮丽,那巍峨的高墙,墙面上历经风霜的历史痕迹,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留给后世的只有无尽的痛惜与遗憾。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zonghexinwen/2020/081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