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快速发展,但资源和环境等约束的趋紧使得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必然。新型工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等特征,其驱动要素迫切需要由传统物质要素向知识和智力资本转变,这对担负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等职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能否与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的耦合协调不仅对二者本身有着深远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亦有显著影响。学者们近年来围绕着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蒋直平和陈晚云,2016)、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设计(石火学,2005)、耦合视角下的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周光礼,2014)、新型工业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转型(辜胜阻和洪群联,2006)、新型工业化下的工程管理教育和创新拔尖人才培育(中国工程院课题组,2010;丁烈云,2012)等。这些研究清晰的论述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响应机制,视角涵盖宏观导向和微观内容,但仍缺少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表现的定量分析,而这种耦合协调表现对新型工业化质量和高等教育发展无疑均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和工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特点,高等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也不可避免会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厘清这种差异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推动区域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基于2003—2012年数据对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与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二者在省域尺度下的耦合协调质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和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对策和借鉴。研究将按照以下思路展开:首先在测度省域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基础上判定各省域相应年度内二者耦合协调度;其次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耦合的内部因素;再次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空间互动状态下二者耦合的外部因素;最后为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
二、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的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在于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撑。与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相比,新型工业化更加彰显高科技和低能耗,具有更显著的综合效益,这依赖于人力资本优势的充分释放。显然,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彼此促进和协同发展的特征,高等教育为新型工业化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并且能够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直接优化新型工业化动力机制;新型工业化发展既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提出诉求,也能够通过资源输入等方式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潜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图1 高等教育和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机理
如图1所示,新型工业化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支撑,高等教育发展能够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输出等方式推动工业化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走新型之路。首先,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其带动的劳动力知识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直接优化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拓展工业创新空间;其次,与其他层次教育相比,知识创造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高等院校通过知识创造和输出能够直接强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为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直接注入动力;再次,高等教育发展能够优化全社会创新潜能,加快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效率,不断完善工业创新生态体系;最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自我叠加能力,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会衍生出对更高层次教育和新知识的需求,这会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发展投入资源的边际产出能力。
新型工业化则会通过资源输入、需求引导和创新驱动等方式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的经济社会整体进步会拓宽高等院校办学资源来源,推动高校创新涌现;其次,新型工业化发展会形成区域知识需求和既有知识基础之间的落差,对高等教育规模和高校知识创造提出诉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需求张力;再次,新型工业化发展能够通过创造和吸纳创新要素的方式优化全社会创新氛围和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710/1063.html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影响下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
下一篇: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优势与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