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日新月异,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为了能够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1],人才的专业性培养应该充分结合社会职业发展需要,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联动。
一、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促使世界经济进入了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2]。同时,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领域,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1]。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发展计划化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专业教育培养的新型职业化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成为了现实教育背景下的燃眉之急。
教育界关于专业教育的定义是:主要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培养从事特定职业领域岗位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手段[3]。而对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是指获得一些特定职位的必要能力要求条件。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影响。面对新时代下的专业教育与资格认证发展的新思路,促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双赢[4]。
二、现实专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院校教学传统,学习缺乏活力
在现实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数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注重的是“教”,而不是如何使学生“学”,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自说自话”,对于学生的反应不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匮乏,造成了师生的相互不了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只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丧失学习兴趣。新时代下,学生思维新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乐于追求形个性,对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而对于电脑、手机、软件信息网络的喜欢日益加强,“网络一族”、“低头一族”充斥着校园,造成了学生参与课堂和社团活动积极性大打折扣的问题。所以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手段,综合运用“互联网+”形成360°全方位的学习机制,实现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融,提升学生学习实践的获得感。
(二)校企缺少协调,参与度低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适合社会职业化发展的专业性人才,然而高校引进的教师大多为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走向讲台进行课程知识传授。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研究型的人才,缺少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工程现场实践的经历,工程项目开发的经验也较为匮乏,这就造成了老师不能够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有效的指导,所以讲课内容自然就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这种长时间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又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5],彻底摧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的停留在学生由院校培养毕业走出,走进各企业进行实习就业,这种简单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得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制定、选择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等学生教育培养的方案进行合理规划,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认证资格,造成了校企合作的对接不畅。国家虽然加强了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但是由于各企业不同的产业背景和基础规模,导致了校企合作机制无法协调发展,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所以借鉴国际上工程教育领域的GDIO理念,实现构建“职业化+”的校企协同发展实践方案,促进企业和院校人才建设的时效发展。
图1 “四维一体”专业学习机制
图2 “三步走,多步选”机制
(三)社会创新发展,视野开阔
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模式蓬勃涌现,全社会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促进了产业智慧化和跨界融合化,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在我国社会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职业发展局面的同时,对我国各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双创要求。所以新形势下,我们要全力锻造“创新创业+”的职业化智慧融合培养体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拓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视野。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710/1062.html
上一篇:十四五工业领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格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