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城镇化”)就逐渐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目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170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60.60%,比2018年末提高1.02%。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作为现代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具有资金融通的派生职能,相较于金融业的其他分支,保险业资金具有期限长、稳定性强等特点,与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所需资金的性质相契合。此外,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财产保险能够提高全社会防灾减损技术水平,辅助社会管理;人身保险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镇化发展从而壮大我国经济实力,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保险行业要进一步助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立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保险业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成为重要议题,亟待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际文献关于保险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较多从保险公司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进而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研究。Fainstein(2001)指出传统的城市投资主体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及房地产公司等机构投资者。Alm(2013)提出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市政发展基金最初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国际捐助者、银行、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等。Singh&Wang&Mendoza(2015)指出改善城市贫民的电力供应情况需要资金支持,可通过股权、贷款、保险、捐赠、补贴及担保等渠道获取资金。
国内学者对于这一议题的研究较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阐述,研究认为,保险业可以通过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城乡社保体系、辅助社会管理等途径,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徐志峰和温剑波,2013;黄颖,2015;郭丹丹和李政,2016)。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保险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周宗安等(2015)基于山东省地级市的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研究发现,在各类金融支持中,保险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正向作用最大。吴昊和杨济时(2015)基于全国层面及35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发现,保险行业对城镇化水平及质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许闲等(2016)基于2001—2013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选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发现,保险业对人口、产业及空间城镇化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寿险业对人口、产业及空间城镇化发展的正向作用更大。汇总国内学者以往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研究均未考虑保险业及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未把空间计量方法引入实证研究。
我国空间地域辽阔,保险业和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单独研究保险业发展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文献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何晓夏和安超帆(2018)选取1999—2016年我国省域经济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保险产业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黄琦等(2017)基于200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证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结构及农业保险密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范兆媛和周少甫(2017)基于2004—2014年的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发现,城镇化的质量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王翔(2017)基于2005—2015年31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保险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均可能存在空间依赖性,若忽略这种地理特征产生的影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因此,本文基于2006—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检验保险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们尝试在三个方面推进现有研究:第一,采用熵值法,从人口、设施、环境、经济、生活、城乡一体化等六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单一指标评价可能产生的片面性;第二,在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第三,从险种结构角度,进一步检验具有不同业务特征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对于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为今后精准的政策发力点指明方向。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708/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