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回顾
2006-2012年,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构建了“一谈、二调、三查、四听、五强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一谈”: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况;“二调”:通过对学生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总体和各门课程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掌握整个基础医学课程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情况;“三查”:通过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掌握整个教学运转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四听”: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和同行专家听课、科室主任听课、教师间相互听课,起到教学督导之作用;“五强化”:强化领导的责任意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监督意识、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信息员的反馈意识。在此期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3-2016年,学院在吸收原质量监控体系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升级为“三维(督教、督学、督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管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监控,实现全员参与的全过程质量管理[2]。在此期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6年有效期)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从学院前十年的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情况来看,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重实践研究而缺乏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模式,无法对质量评价进行深入分析;二是监控范围局限于教学过程,对教育结果和反馈重视不够;三是教学质量监控量化指标虚而不实等[3]。以上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
二、新型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新型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评价和教学调控两个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四个环节,教学调控系统包含针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反馈和决策层面、执行层面、个体层面的教学调控。
1.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以信息甄别为重点,实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对教学设计、教学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1)教学设计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既是指导教学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教学质量标准。一是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好教学大纲。二是要根据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教学环节制订全面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估质量标准等。(2)教学建设评价。根据教学建设质量标准,针对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分别进行评估。其中,学科专业建设评估分为合格专业和重点专业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分为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共建实验室、学科实验室三个层次进行评估。(3)教学过程评价。一是严格各类听课制度,规定科室主任、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任务;学院督导、同行专家采取组团的形式进行随机听课或重点听课,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全方位联动,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督导专家听课的建议,横向比较学院之间的的教学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举办各类教学辅助活动,如申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或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公开观摩、教师说课比赛、教师授课比赛、教师实验技能比赛、说课比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展评等活动,提升教师授课能力与教学水平,推动全面质量提高[4]。三是落实教学检查制度,采用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检查以听课、抽查教学进度、教学秩序、教师上课、学生出勤为主,不定期召开教生座谈会,了解与教学相关情况;定期教学检查主要包括“三期”检查:期初检查是以开学准备为重点的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检查是以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效果为重点的教学检查,期末检查是以考试环节、考风考纪为重点的教学检查;教学专项检查主要包括授课计划、教案书写、试卷命题与阅卷、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内容。(4)教学效果评价。一是教师教学评价,包括承担教学课时和教学建设任务。承担教学课时要结合服从科室工作量安排和年终工作量考核;教学建设任务包括参与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申报质量工程项目、教改项目和成果,指导双创、竞赛、毕业设计等专项工作。二是考试成绩分析,统计分析课程考试情况、学生成绩分布、命题质量等情况,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教学提出改进意见。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314/822.html
上一篇:新型小学体育课程创新之路
下一篇:福泉转型升级谋跨越绿色发展阔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