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型小学体育课程创新之路

来源:新型工业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04: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其思想观念影响着整体教学水平及课题效果。然而,在长久性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受其影响,将体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其思想观念影响着整体教学水平及课题效果。然而,在长久性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受其影响,将体育健康教育作为次要教学目标,一味地注重文化课程教学,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方法落后,长期如此,学生综合素质往往难以提升,发展方向极度不平衡,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追求素质教育,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追求进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小学体育课堂。

例如,学校分课时,所有班级每周都有体育课,但是相对文化课程其课时较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重视体育课,珍惜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积极指导学生体育技能型学习,让每节体育课有目标、有趣味、有意义地完成。教师在上体育课前,要积极备课,做好本节体育课要完成的任务,提前告知学生,如:“同学们,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是打篮球,要教一些拍球的基本动作,大家一会儿好好练习,下课前要比一比谁拍的次数最多,大家加油!”教师这样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课会更加高效有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教师同学互动也有利于师生关系和班集体凝聚力的有效加强。体育教师在规划高效体育课堂的同时,自身也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通过参与各式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来共同商讨体育教学如何突破陈旧思想模式。最后,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自身在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做好基础,为打造创新性体育课尽一份力。

二、创设趣味体育情境

体育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引导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趣味学习。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资料仍然以书本文字教材为主流,而音像教材和网上视频学习教材依然处于辅助地位,没有将其着重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更没有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体育老师在文本课堂上基本只注重书本文字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些文字内容太过枯燥,不利于当今时代学生进行学习,因此,体育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立体化,与实践体育锻炼相结合,创设趣味情境,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例如,学习羽毛球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专业性高形式枯燥的理论知识非常难以接受,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羽毛球相关规则,看完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学习专业羽毛球方法。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看过视频,书上也有动作分解图供学生参考学习,但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教师便可以先挑一名学生,与该学生进行羽毛球打法展示,用这种生动形象的体育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学习相关体育知识,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一)加强体育游戏教学法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用科学的游戏教学法能够使体育课堂更加有趣高效地进行。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加强,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目的。而通过各类体育游戏,学生不仅爱上体育课,放松了身心,缓解了疲劳,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多实际劳动技能,一边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边又对学生日常生活有所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身体基础素质、心理特点等方面选择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安全。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身体基础素质和智力水平都是不够高的,而且也喜欢玩、闹,难以集中管理,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丢手绢”“跳山羊”“跳皮筋”“丢沙包”等简单的、方便学生一起玩的体育游戏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感受娱乐性体育课堂的魅力,以游戏心态进行体育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其心智水平和身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些有意义又带有专业性的体育游戏,比如羽毛球、排球等技能型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在游戏中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步提升。

(二)实行荣誉奖励教学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争强好胜,体育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带着学生进行一些竞争性的体育锻炼项目,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体育课任务更高效地完成。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1/0314/821.html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现状调查
下一篇:浅谈新型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