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安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形势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平安区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深入各乡镇,对平安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1发展现状
截止2018年,平安区在区市监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621个,按经营类型分类:种植业217个,养殖业361个,农机服务业5个,林业28个,加工业2个,渔业4个,花卉4个。登记社员5910人,社员出资额达.32万元,带动农户户。评定国家级合作社3个,省级16个,市级合作社20个。区级合作社64个。
1.2发展特点
1.2.1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富硒产业
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紧紧依托平安区独特的富硒资源而组建,围绕富硒农产品、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服务,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富硒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鲜明特点。如:位于沙沟乡的晨光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树莓种植、加工及产品销售,通过项目引资、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取发展资金,以土地入股、联营合作等形式,积极引导和组织社员、农户,大力发展树莓种植,分期分批建设优质无公害树莓基地。2017年生产鲜树莓100吨,实现销售收入160万元,利润64万元。
1.2.2创新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2.2.1广泛运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种植、生产、销售环节上组成比较紧密的链条,大大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位于三合镇的海东市平安区昌盛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农户共同出资组建,是马铃薯种植、收购、代销、配送为一体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0.3元的价格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优先雇佣周边村落30余户贫困户务工,增加其经济、劳务收入,平均每户年增收2130元,辐射带动农户1200户。自2013年以来,每年销售马铃薯800吨~1000吨,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余万元。
1.2.2.2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新模式,通过这一发展模式,贫困户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公司也解决了资金和土地问题,扩大了养殖规模,合作社发挥了作用,保证了各成员的利益,通过产业扶持,利益联结,较好的解决了贫困户致富无门的难题。如:位于三合镇的平安区联胜养猪合作社紧紧依托生猪养殖产业优势,由公司负责研发养殖技术产品回收、产品销售,并建设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合作社负责整合成员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代表成员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为成员提供综合服务,成员仅负责建设场地进行养殖。
1.2.2.3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并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就地务工,贫困户家中劳力外出务工后无法照顾家中老人、小孩等问题亦得到解决。如:巴藏沟下马家村沁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建立全乡贫困户务工基地,2018年共计务工900人次,以每天100元的日工资发放标准计算,共计9万元,年内在种植业中带动贫困户8户,流转贫困户土地30公顷,土地流转收益2.25万元;建档立卡户种植饲草12公顷,收益1.8万元,养殖业带动8户贫困户,共养牛80头,年出栏65头,收益9.75万元。又如:三合镇田宝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由当地种植大户陈正邦任理事长,5户农民共同出资组建,从事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现成员已发展到53户,马铃薯收购销售网点10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90户(带动贫困户120户),2018年流转土地24公顷,2017年销售马铃薯6700吨,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合作社户均增收1500元。
2存在的问题
2.1办社宗旨不明,认识存在偏差
有的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是想着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而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这种合作社只具有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売合作社”。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以家庭人员出资,合作社的运作、利润分配往往由家长说了算,成为“家长式合作社”。如:巴藏沟乡共有农民合作社42个,其中正常运行的有14个,运行良好的只有5个,据统计,平安区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运行良好的不到1/3农民合作社空壳子、虚架子、成员资产规模偏小,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小、弱、散”的现象比较突出。
文章来源:《新型工业化》 网址: http://www.xxgyhzz.cn/qikandaodu/2020/1027/607.html